苟君厉、曾用名苟陇陵。笔名:龙凌、艾君等。籍贯陕西陇县。曾主持并承担过多项政府部门、社会团体课题及区域发展规划设计。
先后在《人民日报》、《人民政协报》、《科技日报》、《中国改革报》、《求是》、《半月谈》、《中国行政管理》《 中国公共安全》等报刊发表各类作品100多万字。主编及参与编写书籍约20余部。主要有文史类《权鉴》(当代世界出版社2006年1月出版),经济学教材《破解企业人力资源风险》、《破解企业市场营销风险》、《破解企业市场战略决策风险》(中国纺织出版社2004年出版),励志类《藏獒-强者的生存法则》(中国纺织出版社2006年8月出版)《你就是说服高手》、《杰出人士的九大思想突破》、《李嘉诚做大的十二字真言》、《推销员必知的一百个故事》(中国物资出版社2004—2005年出版)、《毛泽东与三十六计》、《毛泽东与孙子兵法》((中国档案出版社2008年2月出版)《中国视点-当代中国社会问题研究》(西苑出版社2010年10月出版)等。
现任西苑出版社主任、研究员,《中国思想政治工作年鉴》编辑部主任,环球智库研究院副院长(法人)。兼任西苑中海书画院常务副院长,中国市场经济研究会专委会副主任、秘书长,中国公共政策与社会问题高层论坛秘书长,中国社会工作协会理论宣传委员会执行委员。
序
国务院参事室参事、环球智库研究院院长 任玉岭
在2005年中央党校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胡锦涛总书记明确指出,我们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了《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了明确部署。党的十七大报告也突出强调,要“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党中央把构建和谐社会作为一项战略任务提出来,放在突出位置,说明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强社会建设的重要性、必要性。
当前,我国正处于向现代化社会全面发展的加速转型时期,正经历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从农村社会向城市社会、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从人治向法治、从封闭半封闭社会向开放社会、从以物为本向以人为本、从传统社会向现代化社会的全面转变。在转型的过程中,社会失序失范与失衡必然催生出各种各样的社会问题。可以说,各种隐性的问题与显性的问题,各种历史遗留问题与新产生的问题都有。当前面临的突出社会问题有:收入分配问题、劳资关系问题、贫困问题、地区与行业差距问题、人口流动与失业问题、教育问题、社会保障问题、环境污染问题、社会心理问题、犯罪问题、腐败问题、道德困境问题。大量社会问题的存在,这是巨大的挑战,也是大好的机遇,因为社会总是在解决问题中不断向前的。
解决社会问题,除了政府部门的努力外,学术研究人员也大有作为。社会问题研究人员一方面可以在及时发现、客观描述、科学解释、科学预测社会问题上发挥主体作用,另一方面也可以为正确诊断、有效解决社会问题提出真知灼见。因此,我们的社会问题研究工作者责任重大,使命光荣。
我们研究当前中国的社会问题,要充分认识到我国社会问题所具有的共性特点、特征,更要准确把握新时期下社会问题的新特征、新特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转型时期的社会问题,显现出了不同于常规渐进性变迁、低速发展变迁时期的一些新特点、新特征:社会问题的集中性、突发性、频繁性、伴生性,社会问题的结构性,社会问题的积极性。其中集中
性、突出法、频繁性和伴生性主要是就社会问题的特点而言,社会问题的结构性主要就社会问题产生的宏观背景而言,而社会问题的积极性主要是就社会问题客观上是促进社会发展进步的先导而言。
尽管社会问题繁多、各有特点,运行规律不同,解决的具体方法也不同。但是,笔者以为,在进行社会问题研究时,注意以下几点是很有必要的。
一要在具体的时空背景下开展研究。任何社会都不可能没有矛盾,人类社会总是在矛盾运动中发展进步的。古今中外,都存在充满所在时代特征的社会问题。承认矛盾的普遍性之后,还必须探讨社会主义社会中矛盾的特殊性。即便是在当代的中国,同一个社会行为,在一个民族是很正常的现象,但是对于另一个民族而言,就可能是社会问题;同样是收入差距拉大问题,在东中西部也有不同的侧重;再比如,同样是面对人口增长,以前我们国家
基于“人多力量大”鼓励生育,那时人口增长不属于社会问题;但计划生育国策实施后,人口增长对于我们国家而言却是一个很突出的社会问题。这种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源于任何矛盾都存在于具体的时间和空间之中。离开特定的时间和空间谈矛盾毫无意义。我们应该在具体的时空背景之下研究社会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准确理解、把握和有效解决社会问题。
二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目标。研究社会问题的目的,是要化解社会矛盾,解决社会问题,实现社会稳定,找出社会发展规律,促进社会进步。
但是,在不同的社会,解决类似社会问题的根本目的是不同的。比如说,同样为了应对收入差距拉大,贫富悬殊,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以及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目的是不同的,封建社会为的是维护其封建统治的“长治久安”,资本主义社会为的是资本家能够长期地榨取剩余价值或者说是维护资产阶级的预期利润最大化,而我国解决收入差距拉大的目的既是促
进生产效率的提高,更是为了实现共同富裕。作为社会主义的中国,我们解决一切社会问题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社会问题的研究者,在提出解决社会问题的方法时,也时刻要从人民的利益出发,提出代表最广大人民利益的解决方案,而不是成为特殊利益集团的代言人。也只有这样,研究者才能够真正认识社会问题的本质,才能
够提出科学的理论和富有生命力的应对措施。
三要辩证地研究社会问题。辩证法是我们研究社会问题时要坚持的重要方法。首先,我们要认识和把握社会问题的主要矛盾以及各具体社会问题的矛盾的主要方面。在这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解决好这个主要矛盾,是解决我国社会中一系列社会问题的基础。反过来,我们解决
社会问题时,也要有利于解决而不是激化这个主要矛盾。比如说,当前存在收入分配不公平的现象,这是必须解决的一个社会问题,但是,我们能够达到的公平只能是有限的和相对的公平,重点是解决前提公平、机会公平和程序公平,关注结果公平。但是,如果离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把分配公平问题提升到第一位,甚至抽象地谈论
公平,片面追求结果公平,势必把问题更加复杂化,只会激化矛盾,引发更多的社会问题。其次,运用辩证法观点研究社会问题,还应看到有时候解决社会问题是一个持续过程。有些社会问题受到历史、文化、体制等多重因素的影响,非常复杂,需要长期解决,不可能一蹴而就,如城乡、地区收入差距问题。因此,我们研究和解决这些问题,既不能冒进,也不能
因为复杂而避而不见、畏葸不前。
四要将理论研究和实践分析相结合。社会问题是一种客观存在,是须要研究讨论并加以解决的矛盾与疑难,要求社会(主要是政府)采取强有力的行动,借取体制的和社会的力量加以解决。社会问题的这个特点,使得我们的研究人员不能“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研究理论问题”,这一点是研究社会问题和研究纯理论问题的显著区别;当然研究具体的社会问题需要以一定的理论为指导,并且能够为理论的突破提供实践基础。正因为如此,研究社会问题,必须采取理论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的方法,既要为解决现实的社会问题提出解决方案,也要争取在研究具体问题时带动理论研究有所突破。
五要综合借鉴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社会问题,通常会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得到舆论的追捧,也是政府非常重视的问题,更是理论界研究的重点对象。但是,由于研究者的研究视角、知识结构的差异以及研究者的学科背景的不同,对同一社会问题就会有不同的认识,有的侧重宏观,有的侧重微观,有的关注内部,有的偏向环境。比如说,同样是收入分配问题,哲学家、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的研究方法和角度就有所不同,提出的处理办法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这种“横看侧看”、“远望近观”对于全面认识社会问题的本质以及提出合理的应对措施是有必要的,也是非常有意义的。因此,作为社会问题的研究者,就应该全面借鉴哲学、经济学和社会学等社会学科的研究成果。只有这样,我们的研究才能真正抓住社会问题的本质,提出切实可行的合理的解决之路。
苟君厉同志的《中国视点-当代中国社会问题研究》一书围绕社会问题,进行了较深入的理论阐述,根据我国实际,对当前比较突出的现实问题分专题进行了研究。这些专题综合运用社会学和经济学分析方法,分别研究了贫富差距与社会分层问题、城市化进程中的“三农”问题、教育和医疗体制改革问题、人口与生态环境问题、犯罪、道德失范以及腐败问题,比较详细地分析了各类社会问题产生的原因,简要提出了应对措施和相应的建议。这些措施和建议,对于我们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借鉴意义。这本著作在理论内容有所创新,思想观点非常鲜明,文笔生动,能够让人在轻松阅读的同时,获得对相关社会问题的深刻认识,很值得一读。苟君厉同志作为社会问题研究的学者,能够把理论研究和社会实践相结合,通过细致的调研,写出一些能够对实际工作有所推动的有分量的文章,也是值得肯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