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以宣传国情国力、关注民生民意为宗旨,为基层提供学习交流、信息咨询服务,系全国信息资讯服务类门户网。
编辑:朱小姐 投稿邮箱:gqdtck@163.com
中国国情在线

浅谈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蒙世叶

浏览:1250 发布时间:2012-02-20 10:56

浅谈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蒙世叶

作者:蒙世叶 时间:2012-1-11 14:01:28 来源: 浏览数:49

 

 

 

 

浅谈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

 

 

 

作者简介蒙世叶   现系中国教育家大会会员、世界杰出华人教育家协会会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日史编辑委员会研究员、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研究员、中国国际经济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决策者杂志社·和谐建设专题部》荣誉理事、《中国当代教育理论文献》副主编、《焦点人物》杂志社特邀编委、《红色记忆》特邀编委、《光辉岁月》特邀编委、《共和国不会忘记》特邀编委、《祖国颂》特邀编委、《辉煌人生》特约编委、《党旗下奉献》特邀编委、《共和国拓荒者》特邀编委。

 

摘要: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素质教育是一种教育思想、教育理念而非一种教育模式,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是历史的必然。健全评估机制是素质教育顺利实施的基本保证,教师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

 

人类跨进21世纪,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各国之间的经济竞争,无疑是世界范围内的资源配置。要增强国家的综合实力和提高竞争力,归根到底是科技的竞争,科技的竞争即人才的竞争,而学校教育是培养各级各类人才的摇篮,因此,世界各国都把制定教育发展战略摆在首要的地位。中华民族要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实现伟大的复兴,关键是提高全民族的综合素质。邓小平说过:“一个十亿人口的大国,教育搞上去了,人才资源的巨大优势是任何国家比不了的。有了人才优势,再加上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我们的目标就有把握达到。”当前,由应试教育向全面素质教育转变是我们基础教育事业面临的紧迫任务,可实际上,应试教育愈演愈烈,素质教育难以推行。到底何谓应试教育?何谓素质教育呢?它们二者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1、          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是对立的

 

素质一词的解释有两种,一种是指个人先天具有的解剖生理的特点,叫做遗传素质,或禀赋。这种遗传素质对人的能力的形成和发展会产生重大的影响。另一种解释是指公民或者专门人才的基本品质,是个人在后天环境或教育的影响下形成的。素质与先天禀赋当然是有密切关系的。素质教育是以全面提高公民思想品德、科学文化和身体、心理、劳动技能素质、培养能力、发展个性为目的的基础教育(总督学柳斌语)。应试教育是指脱离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应付考试和为高级学校输送新生为目的的违反教育科学规律的一种传统教育。

应试教育是优胜劣汰的淘汰选拔的教育,通过汰劣来“选才”,面向的是少数尖子生,应试教育紧紧围绕着“升学”这一目标来设计培养目标。其着眼点是要培养“高层次”的人才,而这些人才一般只要按照设计好的要求,层层通过考试取得升级就可以了,往往不注意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一般强调的是读书,一味地读死书,死读书,而不注重对人参与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一般强调的是人如何去适应环境,而不注重人如何去改变环境、创造环境,因而窒息人的智慧、扼杀了人的创造精神。

应试教育反映在其教育对象上是片面性的,忽视学生的心理需求和个性差异,以升学考试的成绩作为衡量学生的唯一标准。其教育的结果与素质教育的结果是截然不同的,升学教育培养出来的人,由于轻视德育,片面发展智育,忽视学生健康教育,所以缺乏独立人格,依附性强,难具备良好的品格,在人生的道路上经受不住风雨的考验,缺乏现代社会应有的创新、应变能力,难以适应激烈竞争的社会,也就是高分低能的人,缺乏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人。

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在本质上存在着根本的区别,应试教育的指导思想是挑选人,而素质教育的指导思想是全面发展人;应试教育重知识,以考试分数定质量高低,而素质教育重能力,强调全面提高人的素养。即使在文化知识的传授方面,素质教育也反对僵化、呆板、灌输式的说教,而重视能力的培养和智力的开发,注意授人以“渔”,而不是授人以鱼;应试教育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它是在选择适合教学的学生,而素质教育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它是在创造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应试教育注重人的共性,忽视人的个性,忽视人的个性发展,而素质教育兼顾共性和个性,更注意促进人的个性发展。由此可以看出,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基本上是对立的两种教育思想。

 

2、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是统一的。

 

从教育哲学的高度以及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看,“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是既对立,又统一的。两种教育理念的差别,实践上的对立构成了其矛盾斗争的特性,正确认识这一点,将对实施素质教育有重要作用。在实际中,我们很难找到纯粹的两种教育,如果硬要机械地对号入座、贴标签,把它们武断地加以区别,同样对实施素质教育不好。素质教育是一种教育理念而非一种教育模式,它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却又渗透到每次教育活动中,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知识,而是把作为人的独特本质,人的灵性,人的自我意识,人的创新精神激发出来。考试具有教育评价与检测的功能,是检验素质教育结果的一种手段,它与素质教育是相互联系,是统一的。

 

1)、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都源于社会经济的要求。

 

应试教育的源流要追溯到科举制度,在封建科举主导下的教育是极鲜明的应试教育,学校的教育内容及评价手段始终与科举制度考试密切配合,注重浮躁文学、华丽篇章,而少实学,轻人才品格的塑造。“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黄金屋”、 “学而优则仕”苦读及第授官是光宗耀祖、出人头地的唯一出路,被当时社会认为是颠扑不破的“真理”。从隋唐直至清末,科举维持了一千三百多年之久,其根源在于它适合当时生产力的发展状况,适合封建统治者的要求。

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科举制度的弊端逐步凸显出来,受到了有识之士的猛烈抨击,科举制度随着封建社会的灭亡而废除了。新中国的建立,特别是在“文革”以后高考制度的恢复,这是社会发展与经济建设的需要。高考制度的恢复对解决人才匮乏,不利经济建设的状况起到巨大的作用,但同时引发了严重的问题,导致了应试教育的产生,且越来越难以适应当今社会进步的要求。因此,从80年代开始了对教育的反思,素质教育被正式提出来,在理论和实践中加以探索,现在已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识,得到了党和人民的支持,19955月召开的全国科技大会上,江泽民首先提出了科教兴国的战略构想。随后在《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明确提出了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扎实推进素质教育”,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端正教育思想,转变教育观念,面向全体学生,加强学生思想品德教育,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纵观我国教育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看出,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产生与发展各自与具体的社会政治经济相适应,它们统一于政治经济的具体要求之中,两种教育理念是互相依存、互为条件的,素质教育取代应试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历史的产物。由于应试教育根深蒂固,而素质教育的实践才刚刚起步,素质教育取代应试教育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2)、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是互相渗透、相互贯通的。

 

首先,应试教育包含有素质教育的因素,为素质教育的萌芽、生成、发展提供了土壤和营养。应试教育在封建社会的科举制度下,得到极端高速的发展,全社会都认同“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但是我们以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一分为二来看待科举制度,其流弊虽甚,也在一定的程度上推动封建学校与教学内容的发展,在应试的教学过程中渗透了某些素质教育的因素。众所周知,唐诗宋词是我国上下五千年悠久历史中的文化瑰宝,其产生、形成、辉煌就在封建社会,可以说是封建社会应试教育留下来的文明硕果。中国教育史上第一个有名的学规《朱子书院教条》,是朱熹制定的,其文如下:  

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上五教之目,尧舜使契为司徒,敬敷五教,即此是也。学者,学此而已。

其所以学之序,亦有五焉,其别如下: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右为学之序。

学、问、思、辨四者,所以穷理也。若夫笃行之事,则自修身以至于处事接物,亦名有要。其别如下:

言忠信,行笃敬,惩忿窒欲,迁善改过。左修身之要。

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左处事之要。

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行有不得,反求诸已。左接物之要。

学规不仅提示了传统教育的宗旨,展示了办学的方向,而且提出修身、处事、待人接物等方面的要求,可以作为实际生活和思想教育的准绳,与我国教育方针相比,不难看出它们有很多相似的地方。朱子学规明确规定书院教育必须为封建统治政治服务的,这就是科举制度下的应试教育;现在倡导的素质教育其具体教育目标没有完全脱离应试教育。

其次,考试检查是素质教育评价的一种手段,在一定时期内会存在。素质教育应该反对频繁考试,题海战术,反对片面追求升学率。目前,我国各地区办学存在不平衡的情况,学校办学条件在硬件和软件存在明显差异,还不能完全满足人民对优质教育的需求,暂时还找不到更好的方式来取代考试,考试仍会在一定的时期内作为素质教育的评价手段而存在,只不过是考试的内容与形式会发生一定的变化,使其更有利于素质教育的实施。因此,考试与升学作为应试教育的运行机制,在素质教育之中也适用。只不过素质教育的考试不再作为考试的目的,而是更多地作为衡量学生身心发展状况,掌握科学知识的水平,教育评价的一种辅助手段。素质教育还不能绝对排除考试,但是素质教育着眼点应该是人的综合素养的全面提高,贯彻的应该是科学人才观,科学发展观。

正如义务教育涵盖的是全体儿童一样,素质教育必须面对全部儿童,我们不仅要保证所有的儿童入学,也必须让他们获得起码的知识和技能。凡是纳入素质教育的学科都应当是可以评估的,评估的最本质特征是检测、抽查,但评估的结果不应成为学生升学、学校评优或考核教师的唯一依据,以便保证评估的科学性。评估与考试是不同的,尽管考试也具有监测的特征,但其基本的目的是筛选和淘汰。

 

3)、健全评估机制是素质教育顺利实施的基本保证,教师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

 

在实际的教育实践中,怎样建立合理的教学评价机制呢?我认为:1、转变教育观念。改革评价制度,不能单纯地以升学指标和考试成绩来评价校长、教师和学生,不要在理论上赞成减轻学生负担,推进素质教育,但在实践中却左右彷徨、迟疑不前,要彻底改变应试教育以为导向,以为标准,以为法宝的观念。2、转变家长的认识误区。当今社会经济不断向前发展,为学生的发展和将来的就业提供了广阔的前景。媒体要通过舆论加大宣传,引导和改变家长的成才观、人才观,淡化读书求功名的封建主义残留思想的影响,对促进素质教育的实施具有积极的作用。3、基层教育行政部门改革职称评定方法。当前,小学教师职称考核,学生的考试成绩是很关键的因素,因此,考试又成为了教师职称考核评定的“紧箍咒”。这样,不利于素质教育的顺利实施。4、提高教师素质。可以说,教师素质的高低,关系到素质教育的成败与否,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充满活力的教师队伍,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现在,我省积极推进“百千万工程”,其根本目的就是努力建设优秀教师队伍的领头雁,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育是科技的基础,基础教育是教育事业的基石,对于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各级各类人才,对于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加速我国现代化进程,都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的重要作用。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只有积极实施素质教育,不断提高我国国民的综合素质,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愿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提高政治思想认识,增强历史的使命感和责任心,与时俱进,自觉把素质教育与时代要求结合起来,坚持德育为先,以提高学生思想素质为重点,以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为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而奉献自己毕生的精力,谱写一曲时代的颂歌。

版权声明:
中国国情在线所提供的文章、图片等内容均为用户发布或互联网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参考,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gqdtck@163.com,我们将在3日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