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上周暖流,在宁夏固原,支教老师通过微博为贫困孩子募集冬衣,现已收到3000余件;在辽宁沈阳,身患骨癌的12岁少年刘洋通过微博,实现了和象棋大师对弈的梦想;网友“艾瑶丫头”发出的善心微博“关爱清洁工、请将垃圾中的尖锐物品多包几层”,在上周仍以几何级数传播,被转发16万余次。随手转发,爱心接力,守望互助……随着互联网新技术的发展,“微慈善”渐入人心。
“微慈善”是微博广泛应用后,在慈善领域出现的新动向。它是一种基于微博平台的全民互动慈善形式,它汇点滴爱心为暖人洪流,以独特的优势参与到信息发布、善款筹集、扶危济困等慈善环节之中。
作为新兴的互联网技术,微博在我国发展极为迅速。微博也以其门槛低、传播快、信息公开透明等特点,为慈善领域提供了另一个平台。“微慈善”,拉近了慈善事业与人们的距离,社会爱心也找到了一个更方便汇集的出口。看到“罹患白血病的新疆学生需要救助”的微博,大家可以有钱出钱、有力出力;看到“关爱清洁工”的善心微博,大家只需举手之劳,就能“转发”善意、普及常识。
其实早在去年5月,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的“免费午餐”计划,就已通过微博转发宣传,现已筹资超过2500万元,在13个省份的110所学校实行了免费午餐项目。目前,“微慈善”已不局限于慈善组织牵头发起的慈善活动,而是更多地呈现出全民参与的“全民慈善”态势。大家有困难,就发微博求助,“微慈善”给慈善领域带来的变化,不仅体现在每年善款募集的速度与数量上,还体现在大众慈善观念的转变:慈善开始从陌生变得熟悉,从遥远变得触手可及。
海量汇聚、海量传播的“微慈善”,的确给需要帮助的人们提供了求助的机会。但眼下,由于微博平台的自由性和随意性,“微慈善”也存在一些问题。在不少地区实行“爱心银行”、“公益反哺”来保证志愿者积极性的同时,一些“微慈善”中混杂的虚假求助信息,不仅让转帖者的爱心受伤,令志愿者的积极性也遭受打击。而另一关键环节——善款筹集目前也尚未形成规范,光靠组织者的自律恐难完全赢得社会爱心人士的信任。
如何趋利避害,放大“微慈善”的正面力量,除了呼吁广大微博用户恪守诚信的道德底线,也需要相关部门重视“微慈善”这一新的慈善平台,完善其捐助与筹款的监督机制,培育良好的民间慈善氛围。善用新技术,改善我国目前慈善事业的生态环境,是“微慈善”出现后值得关注的问题。
【热点回顾】
杨 堃
“虽然他成绩不太好,但在我们眼里依然是个好学生。”谁都没想到平时那么腼腆的男孩,在关键时刻能表现得如此“男子汉”。12月4日,在江苏高淳的一场车祸中,高二学生杨堃不仅及时救助了在车祸中受伤的老人,还喝止了试图溜走的肇事者,学校打算给杨堃一个嘉奖,以鼓励他的善念。
“跪着生”与“站着死”的对话
12月5日,浙江舟山,一幢高楼顶上欲轻生的男子让人看得胆战心惊,现场一名腿残的男乞丐不停地向楼上喊话,劝止男子轻生。这场“跪着生”与“站着死”的对话感动了众多网友,他也因此成为网民心目中的“乞丐谈判专家”。
志愿者激励机制
“做了好事,也应该得到回报。”为激励爱心,不少地方开始探索激励志愿者服务的长效机制:河南开通“爱心银行”,志愿者零存“爱心”之后可以整取“帮助”;北京石景山区试点“公益反哺”,社区年满70岁的“五星级志愿者”,在80岁以前每月都可获得一次免费家政服务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