傣族、景颇族、阿昌族、德昂族和傈僳族是德宏州的5个世居少数民族
在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景颇族老大妈排木用有一天看了德宏电视台民语频道的节目,惊喜地发现:“胡总书记、温总理也会讲我们景颇话,我们感到好温暖、好亲切!”
她看到的节目是当地民语频道用景颇语译制的央视《新闻联播》。德宏州是少数民族聚居地区,部分少数民族的日常用语还是本民族母语。为了让少数民族群众更好地掌握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更好地传递党和政府对少数民族群众的关心,德宏州的电视台、电台乃至互联网都开办了民语节目。
“入里金万”
民族语言说“幸福”
芒市风平镇那目村五社的傣族汉子朗小向,有一台用胶布粘补了许多次的老式收音机,这台机器陪伴他已经20多年了。他说:“一天不收听民语广播,心头就闷得发慌。”傣语节目成了他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民语广播的传播效果有时候出人意料,当地人说,芒市傣族的末代土司曾经流落缅甸30多年,就是德宏的傣语广播让他了解了国内改革开放后的巨大变化,他才决心回国定居的。
不仅让现代传媒发挥作用,而且让人们面对面交流。德宏州有237支民语宣讲队,经常进村入户,他们的一大功课是“翻译”。“入里金万”是什么意思?傣族群众一听便知,这是“好吃好在”,也是“幸福”生活的底线;“默着”是什么意思?“想着要得到什么”,这是一些本土方言中的“理想”。这些翻译生动而贴近,迅速让党的科学理论深入人心。
民语宣讲队近年来开展了3000多场活动,影响了上百万的少数民族群众。景颇族农民勒干说,以前不明白什么是“跨越式发展”,听了宣讲队的景颇语讲解,“一下子整明白了。现在知道我们农民应该做些什么了。”
“科学发展”
民族文化传政策
在陇川县勐约栋村的公房墙壁上,贴着一张汉语、景颇语对照版的国歌歌词歌谱。党支部书记普勒业说,每到开会和集会时,大家唱起《义勇军进行曲》,景颇语歌声一样嘹亮,一样让人热血沸腾。
普勒业很喜欢看报纸,《德宏团结报》是他经常翻阅的一种,这份报纸用傣、景颇、载瓦、傈僳4种文字出版,而且对民族聚居地区免费赠阅。
景颇文报纸让普勒业真正理解了“科学发展观”,他说:“以前我们景颇族刀耕火种,填不饱肚子,又毁坏了山林,这不是科学发展。现在我们学科技用科技,田种好了,收入增加了,环境也得到了保护,这才符合科学发展的要求。”
傣族、景颇族、阿昌族、德昂族和傈僳族是德宏州的5个世居少数民族。当地政府尊重少数民族的文化和历史,不但组织专家认真研究梳理了各民族的历史文化脉络,而且每到傣族、德昂族的泼水节,景颇族的目瑙纵歌节,阿昌族的阿露窝罗节,傈僳族的阔时节,当地都有大型的节庆活动。这些节庆活动的包容性、开放性和狂欢性,拉近了人与人的距离,促进了家庭的和谐、村寨之间的和谐、民族之间的和谐。通过民族节庆,各族的人们真正感到了科学发展不仅是经济发展,更是人的全面发展。
“永不撤走”
民族干部显力量
在芒市三台山乡允欠村的树荫下,赵志刚对记者“讲起来了古”。话匣子一开便滔滔不绝,他说“允欠”的德昂语意思就是“一位女王的地盘”,说“芒市”的名字意味着这里曾经是“鱼的天堂”。再一打听,这位朴实的德昂族汉子还是芒市的扶贫办副主任。
像赵志刚这样的民族干部还有很多——35.4%,这是德宏州少数民族干部所占干部总数的比例。他们往往精通好几种民族语言,从小在村村寨寨中长大,又接受了现代化教育,熟悉党的理论和政策。因此,拿德宏州委宣传部副部长韩启祥的话说,他们不仅是“本乡本土型”的理论专家,更是民族聚居地区一支“永不撤走”的宣传力量。
民族干部是党的科学理论的传播者、推动者、实践者。德宏州现在已有大批民族干部更积极主动地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他们带政策解“惑”,带技术解“难”,带法律解“结”,带真情解“忧”。把推进理论大众化、服务基层办实事、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三者有效地结合了起来。这是德宏人正在走的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