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公务接待新政出台后,有网友称其为“史上最细公务接待标准”,操作性强;也有人认为这仅是一场秀,形式大于内容。而新政只对市内单位的工作餐进行规范标准、对外和对上的公务宴请则不加限制的“内外有别”做法,更成为公众质疑的焦点。从制度层面来说,遏制过多过滥的公务接待之风,只有执行统一标准才会发挥效力,且能形成管控的长效机制;但切入现实而言,规范公务接待是一项系统工程,与内外部环境关联紧密,在某种意义上说,“内外有别”正是贴近实际的次优选择路径。
将温州市此次公务接待新政通俗地加以解读,就好像是一个家庭的“节约计划”,自家人平日里持家可以“紧一紧”,但如果有客人来则可以适当“松一松”。这不是搞双重标准,而是现实选择。事实上,温州市作为经济发达地区,招商引资、外部单位考察等对外接待事务繁多,一味对必要的公务接待进行“一刀切”,其实也脱离实际。“一体约束”固然是制度最终的趋向,可生硬地“一蹴而就”,很容易让制度沦为纸上文章。
与其出台徒具观赏性的“全面”制度,不如根据实际制定更具有可操作性的、有的放矢的行政规范。实事求是地讲,温州此番新政还是颇有亮点的。对空泛的规范文本进行细化和量化指标,还对监督和问责都予以了明确规定。当前,需要关注的是如何让“工作餐不超过60元”和“禁吃鱼翅禁喝茅台”的细则政令从纸面上、文件上走下来贯彻落实,切实堵住公务消费的漏洞,真正降低公务接待成本。如果对内的接待费用能够大幅降低,公务接待的“瘦身”运动就算是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从长远来看,不仅可以控制住内部人的大吃大喝,还对外部的公务宴请逐步走向正规化起到有益的促进作用。
任何制度的改良和革新都是渐进工程,既然不能实现一步到位和尽善尽美,就应当承认和接受“内外有别”的次优选择。公务接待的泛滥和糊涂账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也不是哪一个地区和部门独有的情况,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沉疴怎么可能一朝“神清气爽”?正因此,公众应该多些耐心和理性,给制度的进步留出探索的空间,靠行政热情和舆论狂热打开的大门,根基并不牢固,容易弄成一锅“夹生饭”——或者推倒重来,或者半途而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