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以宣传国情国力、关注民生民意为宗旨,为基层提供学习交流、信息咨询服务,系全国信息资讯服务类门户网。
编辑:朱小姐 投稿邮箱:gqdtck@163.com
中国国情在线

脑信息电波共振

浏览:199 发布时间:2016-11-07 15:46

                                   

                         脑信息电波共振

 

                                   黄修雄

 

作者简介:黄修雄 19344月出生,福建永泰人。汉族。中学高级教师。中共党员。曾任福建永泰三中校长。中国科协中国物理学会会员,登记号S02P359034m。福建省原莆田地区物理学会副理事长。

从事中学教育教学40年,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70年代初,在福建全省14所宝塔尖重点校之一的省立闽侯中学任职,后到福建永泰三中任职,原校长。授课学生高中毕业累计约4000人。福建省原莆田地区高招评卷委员会委员,物理科评卷大组组长。福建省物理教法研究会成员。1986年获国家教委颁发的全国普教理科教学仪器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1987年参加编写福建省中学物理教法研究实验成果高中物理辅导《教学资料》,由福建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88.7在省中学物理教法研讨会第13次会议大会上作培养形象思维,提高教学质量发言。在40年第一线教育教学实践经验和科研的基础上,2000年着手撰写论文《教育科学基础理论》、《教育科学基础理论——人知识螺旋规律》和《对皮亚杰发生认识论的剖析》,于2004年参加由中国教育报和人民日报出版社合办的现代教育理论与实践论坛全国征文专业学术大赛,均获得一等奖,都入选人民日报出版社教育大型文献《现代教育管理理论与实践指导全书》,公开出版发行。《教育科学基础理论》的内容提要录入中国社会出版社《中国专家人名词典(13)》。《教育科学基础理论与实用示例》一书,有五篇内容既各自独立,又相互联系的个人独立完成的学术专著,系统论述教育深层改革,使纠正教育老、大、难成为可能。贯穿全书核心理论是脑信息电波共振和认知规律。该书由吉林大学出版社于20054月出版发行,书号:ISBN7-5601-2876-920067月,专著书作者黄修雄获首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创新贡献特等奖。2000年发现脑信息电波共振(谐振),是自然现象是客观存在,是脑功能原创理论成果,对脑科学、认知科学、哲学、教育学的研究发展有重大推进作用。脑信息电波共振(谐振),已得到国内外专家同行公认和正面引用、应用。《脑信息电波共振》一文,20083月被中国领导与决策科学研究会、中国西部研究与发展促进会、中华英模创新人才榜编委会评为一等奖。作者黄修雄被誉为中华杰出英模,时代创新典范。《脑信息电波共振(2008.5修正)》一文,于2008.9,经中共中央党校《理论动态》编辑部组织权威专家评审,评为改革开放30年优秀理论成果。编入《求是先锋——领导干部在改革开放新时期的理论与实践》(理论卷),作为干部教育丛书由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发行。该论文又被《中华医学临床》杂志正面引用,在2009.1-2月号刊出。《中华医学临床》编辑认为论文具有较高的学术交流价值。经专家评审,论文脑信息电波共振被评为一等奖。证号:WL1208/032。该杂志是由世界中医药学会和世界医药出版社主办,由中华医学临床杂志社编辑出版,面向国内外公开出版发行的综合性医学核心期刊。国际标准刊号为:ISSN1684-6389、统一刊号为:CN49-3987/R

我们中国实学研究会实事求是研究中心读黄修雄的《脑信息电波共振》时,知他在共和国伟大建设中,认真贯彻毛泽东、邓小平实事求是的思想方针,落实习总书记三严三实精神,在践行实事求是求真务实实干兴邦,百年强国、强军、富民的复兴之路上,不断总结实践经验,积极探索新的理论,推进社会进步,构建和谐盛世的理论成果,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了突出贡献。从今年(2016)1月出版公开发行的《中国旗帜人物》大型记实文集,书号ISBN978-988-14618O—3,主编王一群一书P40记述,黄修雄发现《脑信息电波共振》是:1、世人尚未发现,用声、光信息信号直接输入人脑作脑功能实验探究,在国内外是首创;2、具有重大科学价值,《脑信息电波共振》和认知规律,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现实实践中具体化发展,推动了哲学、社会科学发展;3、已得到国内外专家同行公认、正面引用、应用。有人问,《脑信息电波共振》是怎样发现的?作者黄修雄概括回答:

灵感,来自收音机天线谐振诱发; 根据,四个实验事实;

设计,使现象在身边重演; 思维,形象思维为主;

过程,写成论文发表; 思路,实事求是。

我们中国实学研究会实事求是研究中心认为《脑信息电波共振》具备了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条件,可以认定知识产权。我们推荐。请给予评审,发给发现证书和奖金()

摘要:本论文通过设计人脑功能探究实验,绕过人脑复杂的细微结构,直接探究与认知相关的脑功能。即:用光信号、声信号、声光联系信号分别直接输入人脑实验探究,和声、光信号输入人脑作脑信息电波共振实验探究,得到科学事实,发现脑信息电波共振现象和规律(认知规律)。又根据相关的已知的科学事实,联系起来,提出脑信息电波共振假说,组成脑信息电波共振理论,填补了对人脑功能研究的空白,使认知有规律可循;推进了脑科学、认知科学、哲学、教育学和物理学等交叉融合在一起;为又好又快培养人才,构建创新型社会,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物理学;脑神经元回路固有频率;脑信息电波共振;RNA中粒子能态变化遗留形成记忆。

1 前言

认知科学是国家科技发展规划纲要8个前沿基础研究之一。面上项目,国家十分重视,支持自由选题,激励原始创新,保护非共识项目等措施,使探究性研究工作得以顺利开展。《脑信息电波共振》属于面上项目。

作者根据专家和同行交流提出的质疑和建议,于20085月,将原作品作如下重要修正:(1)将人脑暗箱操作实验,修正为人脑功能探究实验;(2)将共振实验,修正为脑信息电波共振(谐振)实验;(3)在脑信息电波共振实验中,增加分析一节内容;(4)将共振条件,输入的信号与脑中贮存的已知信号(共振源)频率相同,修正为脑信息电波共振条件:输入的信息电波频率与脑中神经元回路固有频率等同;(5)增加单个神经元是不可能推理的,不可能有智力的。推理和智力是整体神经元由于各个神经元共振频率不同,整体同时共振的结果。……”;(6)将人知识发展螺旋规律合并入教育教学特有六条规律,删去人知识发展螺旋规律和教育教学特有六条规律的名称。合并后,命名为认知规律;(7)将核糖核酸分子,可能是贮存记忆的物质基础,修正为核糖核酸分子中的粒子,可能是贮存记忆的物质基础;(8)将遗传问题可能与RNA的变化遗留的稳定性有关,修正为遗传问题可能与RNA中粒子能态变化遗留的稳定性有关。”……

现将修正后的《脑信息电波共振》(2008.5修正)论文,参加学术交流。为了国家科学技术进步,请专家和同行对论文中脑功能探究实验的设计、结果和解释的科学性,由实验得出的脑信息电波共振和认知规律的真实性,进行交流和研讨。

2 人脑功能探究实验

现在,从人脑功能的角度,通过实验直接探究人认知规律。人脑功能和人脑结构是紧密联系的。人脑结构十分复杂,是有生命的、有智力的,青少年的脑又是处在发展成熟的活跃期,脑结构对智力的作用,现在还很不清楚,但将声、光信号输入人脑实验,有许多与认知有关的现象稳定地显露出来,分析这些现象,可以避开十分复杂的人脑结构,显现出认知规律。

用声、光信号直接输入人脑实验,最大优点,可以保持研究对象真实的原型不变,即保持脑结构和其思维活动、智力水平的原型,并避开十分复杂的人脑细微结构,使研究结果能真实反映脑功能。这是目前用其他方法研究,都难做到的。即使用最先进的计算机,近期内也模拟不出人脑功能的真实原型。其次,是操作简便、成本低廉。

选生理、心理都正常的有相当文化水平的人,不论是中学生、大学生、科技人员……做下述各实验的受实验人(读者如果乐意,也请参加),实验都有相同的结果。

2.1 光信号输入实验

取一个受实验人不懂的字,如字。问受实验人,这个字读什么音?受实验人因为脑细胞中原先没有贮存这个字的声音信号,读不出音。问受实验人,怎样写?受实验人可以仿着写“ ”。因为从“ ”字上反射出光信号,进入受试验人的眼睛,眼睛把“ ”字光信号转换成生物电信号,由神经传到脑细胞中,引起

脑细胞产生相应的变化,把“ ”字光信号贮存下来,即记忆。贮存的光信号,受指令写出来的指挥,转换成生物电信号由神经传输到手,使手按传到的信号写出“ ”字。写出的字在光照射下又反射出光信号“ ”,以3.0×105km/s)的速度将信号向外传播。

取消输入的光信号,凭记忆可以多次写出“ ”字。没有指令,就不会写出来。指令可以是受实验人自己的意向。意向是先受外界影响而发生的。

“ ”的信号传输过程如下图1所示:

 

 

 

1 脑细胞中,光信号传输图

 

 

取受实验人不认识的其他古文字或外来文字做类似实验,可以重做任意多的实验,都有同样的结果。

结论:输入大脑的是光信号,输出的也是光信号,不会自己变成声音信号。脑细胞不会独自创造出信号,只能贮存信号。

2.2 声信号输入实验

取一个受实验人不懂读音的字,也不让受实验人看此字,即不让从字上反射的光信号进入受实验人的眼睛,但告诉受实验人这个字的读音,如读音“ ”(汉语拼音)。

请受实验人写出它的汉字,写不出来。因为没有光信号输入到受实验人脑细胞中,脑细胞原先也没有贮存这个读音与汉字的联系信号,所以没有光信号输出到手,手不会写出“ ”的汉字。请受实验人仿着读出声来,受实验人可读出声音“ ”

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实验人说“ ”的声音,以约3.4×102m/s)的速度传到受实验人耳朵,引起耳膜振动,形成生物电信号,由神经传到受实验人脑细胞,产生相应于声信号的变化,把变化贮存下来,即记忆。此后实验人指令读出声来,使受实验人脑细胞贮存的声信号转化为生物电信号由神经传到声带、发出声音“ ”

这个过程也填入图1中,有图2

 

 

 

            图2 脑细胞中,声光信号独立传输图

 

取受实验人不懂的其他汉字拼音或不懂的外文读音,重做任意多的实验,都有相同结果。

声音是机械波,频率在20Hz2.0×104Hz之间。可见光是电磁波,频率在3.9×1014~7.5×1014Hz之间。二者都是波动,但差别很大。

结论:分析比较实验1、实验2,可得到:

1)脑细胞中输入的是声信号,输出的也是声信号,不会自动变成光信号,或其他信号;输入是光信号,输出的也是光信号,不会自动变成声信号或其他信号。各种信号互不影响,各自独立,即脑中各种信号具有独立性。正因为各信号具有独立性,表明是以波的形式传输,所以信号可以叠加,也可以分解。如:

白光 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色光。

合唱音乐 队员各个人的唱音。

脑细胞中各个信号具有独立性的例子,到处可见。许多人在一起讲话(声信号),周围有许多物体反射光或发射光(如电灯),所有这些信号都输入到脑细胞中,由于各信号具有独立性,互不影响,人们才能听清各人讲话,看清各个物体的存在。如果各信号没有独立性,互相混成一团,便什么也分不清。

2)脑细胞不会独自创造信号,只能反映外来的信号,贮存外来的信号。贮存的信号由外来信号决定和外来的信号相同。贮存的信号可能丢失,如脑震荡造成信号消失,也可能自己遗忘。遗忘与信号第一次输出应用时间——第一时间的长短有关联,第一时间越长,遗忘越严重。及时复习是克服遗忘的好办法。

3)指令可以是外加的,如读出来写出来,也可以发自内心要求,内心要求也是适应外界需要而发生的。

指令要合适,合于信号输出要求才能起作用。不加指令没有信号输出,指令不合适,乱加指令也没有信号输出。例如,要鸡蛋孵出小鸡,不加温度不行,温度不合适,乱加温度,温度过高过低都不行。没有合适的指令,

信号不会输出,没有信号输出就无法知晓脑中贮存信号的状况。要知晓脑中贮存信号的状况,就必须加合适的指令,使脑中信号输出,显现出来。

4)信号输出过程比输入过程复杂。从输入信号到贮存信号是瞬间完成的。输出信号必须有指令,可以瞬间输出,也可以几天、几年、几十年之后输出,甚至一辈子无输出。

指令可以是教育者发的,也可以是自我或自然界、社会环境发的。

由于信号输出过程比输入过程复杂,所以教、学重心应由输入过程传授(获得)知识转移到输出过程应用知识上来。

2.3 声光信号联系输入实验

在实验1中光信号“ ”,与实验2中声信号“ ”都是独立的,自己不会自动联系。如果告诉受实验人,实验2的读音“ ”就是实验1汉字“ ”的读音。就是这个信号就把声信号“ ”与光信号“ ”联系起来,原先两个独立的、互不影响的信号,现在联系在一起。有联系的声、光二个信号贮存下来做信号源,当受试验人听到声音“ ”,不但可以发出声音“ ”,还可以写出汉字“ ”。看到汉字“ ”,不但可以写出“ ”,还可以发出声音“ ”。声、光二个原独立的信号,现在可以互相翻译,联系在一起了。如果再问:“ ”“ ”代表的事物是什么?答不出来。重做许多类似的其他实验,如外语的读音(声信号)与书写字(光信号)的关系,及其与所代表的事物的联系,也都有相同的结果。

由此可见:脑细胞中贮存的信号是否联系,是由外界输入信号联系决定的。如果没有外界首次的信号联系输入,脑细胞中自己不会自动把独立的信号联系起来。

声信号是语言,光信号是文字(含图、表)反射的,也就是语言和文字要有第一次联系作为输入信号,脑细胞中才能贮存语言和文字有联系的信号。此后,语言和文字才能互相翻译。否则,二者是不能自动互相翻译的。有的语言和文字(图、表)仅一次联系作为输入信号,脑中还不能牢固贮存语言和文字(图、表)有联系的信号,要重复多次才行。学习外语,读和写的联系,一般就是要重复多次才能牢固地联系起来。

语言和文字(图、表)都只是一种符号,是客观事物的反映,是代表事物的。如果语言或文字输入人脑没有第一次与所代表的事物联系,脑中贮存的符号也不会自己跟所代表的事物联系起来。如果告诉受实验人,“ ”字是的古字[1],现在不用 而是用垂。是垂挂:如垂手、垂涎三尺;是接近、快要:如垂死,接近死亡;是留念:如永垂不朽。有这些与事物的联系,脑细胞中贮存的信号也就有这些联系。否则是不可能自己联系的。

语龄期,二、三岁的儿童,对阿姨妈妈”……这些语言只有跟真实的阿姨、妈妈、狗……联系起来,才会懂得语言的意思。到学龄期,字阿姨妈妈”……只有跟实物、语言联系起来才会懂得字所代表的意义。如果语言、文字不与事物联系起来,就失去意义。

语言、文字与事物联系输入过程如图3

 

 

 

3 脑细胞中,形成真知识图

 

结论:

外界输给人脑的信号要有事物、语言、文字三者首次互相联系的、三者能互相翻译的贮存在大脑中,才是真的知识(见图3所示)。如果没有文字与语言的联系,仅有语言与事物的联系,或仅有文字与事物的联系,是残缺的知识;语言、文字没有与事物联系的贮存,是死背硬记,是假的知识,不是知识。语言文字与事物错误的联系,也不是知识。事物没有通过文字和语言,而由光、声信号直接进入人脑引起变化,是形象思维的一种,形成的经验积累,可能是真知识也可能是假知识,要通过实践检验其真伪。

人脑不是知识和知识联系的源泉。人脑不会自己独自创造知识和知识联系。人脑只是知识和知识联系的物质基础。知识和知识联系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和贮存。

2.4 脑信息电波共振(谐振)实验

2.4.1 准备:

取几个(如四个)互不相同(如颜色)的苹果,照出彩色照片。在苹果底部分别贴上不同的英语字母(不按顺序)做标志,在彩照背面也贴上相应的字母标志。这些工作都不让受实验人看,但告诉受实验人:四个苹果和彩照都分别贴有对应的相同英语字母标志。让这些声信号贮存入受实验人脑中,不让受实验人知道哪一个苹果和彩照贴哪一个字母。

2.4.2 实验:

1)任取一个苹果给受实验人看。让他记下苹果的特征(如红色)和底部贴的标志字母(如B),即红苹果的光信号,字母B的光信号和红苹果贴有字母B的联系信号,三个信号都贮存到受实验人脑中。然后取走苹果,其他苹果不让受实验人看。

2)把四张照片分别给受实验人看,不露出背面字母。请受实验人说出照片背面贴的是什么字母?受实验人很容易地说出原先脑中贮存有光信号红苹果的那张照片背后贴有字母B。其余的三张无法说明(不要猜测,字母无顺序,也无法猜准)。

2.4.3 分析:

照片红苹果的光信号输入到人脑中,与脑中原先贮存的实物红苹果的光信号红苹果与B联系的光信号四张照片与苹果分别都贴有对应相同字母的声信号作比对,推得照片红苹果背面肯定贴有字母B

其余三张照片的光信号与实物红苹果光信号都不相同,也没有该苹果背面所贴字母联系的信号作比对,所以无法辨认,都只有照片中是什么颜色的苹果,在脑细胞中就形成该颜色的照片苹果记忆。

光的颜色是由光波频率决定的,声音的不同也与声波频率关联,可见光或声和已知的信号作比对时是以频率为决定因素的。

如果把4个苹果换成4个不同的几何体,或其他物体,重做任意多次类似的实验,都有相同的结果;改变不同的受实验人(如年龄、性别、种族、信仰、文化不同等),实验结果仍然相同。这表明实验揭示的是客观的规律。只有客观规律,才有稳定的实验结果重复出现,不受无关变量影响。

现在公认的脑中信息信号是脑电波。联想收音机天线中,同时有许许多多的微弱电信号,是由电感电容组成的回路与其共振(谐振)达到选择所需要的某一个电信号(选择电台)的事实,即电感电容的回路固有频率调到与所需要的电信号频率等同时,回路与该信号产生共振,原微弱的电信号,由于共振而增强,其他信号没有共振,仍为微弱信号而被排除,达到选择所需电台信号目的。

类比可得,苹果实验(功能探究实验4)揭出的现象,可以用脑信息电波共振解释:即输入的信息电波与脑中神经元回路共振,共振后该信息波与脑中神经元回路原先贮存的已知信息比对,推知输入的未知信息;当回路原先没有贮存已知信息,只有回路与未知信息共振,这时输入信息共振引起回路变化,变化的遗留形成记忆,记忆作为此后再输入信号的共振源。

脑信息电波共振与收音机接收部分共振,有不同之处。收音机接收部分共振,是靠改变回路中电感L或电容C而达到有许许多多的固有频率和所需要的外来信号共振;神经元回路是由脑细胞和他周边的纤维(树突、轴突)组成的,单个回路,由于周边的纤维不会改变,回路的固有频率也不会改变。但由于各个不同回路中,纤维的数量、长短、分布情况不同而有各不相同的频率。回路数量非常多,各个回路固有频率不相同,其中总有一些回路的频率与外来的信息频率等同,产生共振。单个神经元是不能推理的,不可能有智力的。[2] 许许多多神经元回路由于各回路共振频率不同,而整体共振达到推理和智力的作用。也就是说,推理和智力是整体神经元由于各个神经元共振频率不同,整体同时共振的结果。所谓结晶过程实质是许许多多神经元回路同时对应于外来频率不同的信息波的共振。这是人脑和收音机的区别所在。正因此,目前人脑功能还很难模拟。

2.4.4 结论:

脑信息电波共振条件:输入的信息电波频率与脑中神经元回路固有频率等同。

2.4.5 推论:

1)信号输出品质受共振源品质和输入信号品质的双重影响。见下表1

 

1 决定输出信号品质的因素

输入信号品质+共振源信号品质输出信号品质

2)知识创新。是输入某种未知信息,暂时在大脑中检索不到已知的信息与其共振,只好先贮存下来,一旦在许许多多已有深层贮存信息中找到(或经分解或经叠加出的)共振源与其共振,该未知信息即得破解,这就是创新。阿基米德浮力定律的发现,就是在百思不解,为伊消得人憔悴的情况下,由洗澡引发共振源而得解的。

3)知识迁移。是已知的共振源信息,通过声光信息联系,声、光信息翻译、信息传输等思维活动,与外界输入的未知信息产生共振。

4)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国防科工委航天医学工程研究所刘觐龙专家说:脑的高级部位是如何实现抽象和概括功能的呢?目前虽然尚不能得出明确的答案,但一些实验的结果表明,这是与神经活动的层次性有密切关系的。脑内神经元的分布和彼此间的联系虽然十分复杂,但并非杂乱无章,而是有严格的次序、高度的特异性和层次性的。进入脑内的各种信息通过不同层次的神经回路的活动,进行着不同水平的分析综合、抽象和概括。”[3]分析与综合、抽象和概括的前提也是共振,是许许多多回路固有频率不相同的整体共振的结果。

3 认知规律

根据前文所述的光信号、声信号、声光联系信号输入人脑的实验,和声、光信号输入人脑的脑信息电波共振实验,四个实验揭示出的事实:1、都有任意多次的重复出现;2、实验过程又始终保持对象功能的原型不变;3、都不受无关变量(年龄、性别、种族、信仰、文化等)影响。这三个条件是判断实验成果正确的客观标准。三个条件能同时满足成立,就充分表明实验结果是可靠的、真实的,是客观规律。据此,由四个实验得出认知规律:

1)人脑自己不会创造出知识和知识联系。人脑中知识和知识联系是外界事物存在、变化和发展的反映,是带有信息的脑电波与神经元回路共振,引起神经元回路变化的遗留。知识和知识联系具有独立性,互不影响,但可以叠加或分解。

2)人脑中知识的鉴别、迁移、理解、联系、抽象、概括、分析、综合和创新的前提都是共振,必要条件是合适的指令,过程是在指令作用下脑内不同层次神经元回路的活动。信息电波首次输入,与神经元回路产生共振和贮存;非首次输入,产生共振和引发神经元回路不同层次活动;或共振、变化、贮存、活动几个环节同时进行。思维活动过程,是信息波的传输、分解、叠加和联系的过程。

3)人脑中高品质的共振源,是事物、语言、文字(图、表等)三者有互相联系,能互相翻译,而不是孤立的、残缺的、不能互相翻译的存贮。共振源来自实践和社会环境,来自自然现象和科学实验,学生共振源主要来自各学科的基础知识。

4)教育、自然、社会、自我的指令,只有适合脑中的知识状况,才有文字(图、表等)、语言、行为的知识应用输出。

5)人脑中贮存的知识和知识联系的共振源的质量、数量、品质是高能力、高智力的充要条件。在教学活动中,优化教学活动,形成高品质共振源,是提高能力、智力的关键。

6)教学重心应由传授(获得)知识转移到激发脑各层次神经回路活动(应用)上来。教的活动、学的活动必须紧密结合、和谐配合,双向同时进行,讲中有练,练中有讲,讲练结合。

认知规律的核心内容是脑信息电波共振。脑信息电波共振是人脑小宇宙与外界大宇宙联系的桥梁,无时不有,无处不存在。认知规律回答了人对客观世界为什么有的认识、有的不认识和认识是怎样发展的。认知规律表明,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构建优质共振源,典型示范、舆论导向、文化工作、教育工作、考核评价标准……极其重要。水可以载舟,也可以覆舟。共振可以产生最佳效益,也可以摧毁已有设施。关键在指令引导,遵从认知规律,趋利避害,做到主观神经元回路与客观外来信息电波共振(谐振),构成优质共振源,力避劣质共振源生成。实现又好又快和谐发展。认知规律还表明,脑科学、认知科学、哲学、教育学、物理学、生理学、心理学……是有机的交叉融合在一起,不可机械地把它们分割、孤立开来。否则,不利于认识事物发展的本质。

根据认知规律,要又好又快的培养青少年成才,必须从娃娃开始构建优质的共振源(参见图3),避免劣质共振源充塞头脑。要构建创新型社会,必须构建创新型社会环境,即社会的语言环境、文字环境和事物环境,三者要和谐联系、优质联系,使整个社会成为一个优质的共振源。

 

总之,脑信息电波共振(谐振)的认识结构方框图如下图:

 

 

4 脑信息电波共振认识结构(是面结构,不是点结构)图

 

4 脑信息电波共振假说

共振现象,在自然界是普遍存在的。只要满足条件:物体的固有频率 与外来的策动(激励)频率 等同,即 = ,共振就会发生,如各种机械和建筑物受外来策动力的共振,声学的共振(共鸣),电学的共振(电谐振),等等。据此,神经元回路与外来的信息电信号,在条件具备时产生共振,是在情理之中。共振时振幅最大,信号最强。

人脑神经元回路,由脑细胞和它周围发出的神经纤维(轴突、树突)组成。每一个神经元回路,有自己确定的固有频率。因轴突、树突长短和分布不同,回路就有不同的 。由于脑细胞约有1011(千亿)个,突触数目约在1014~1015(百万亿~千万亿)个之间[4]。因而,各神经元回路具有不同固有频率的数目非常多。

一个电学LC振荡回路,靠改变回路电感L值或电容C值,可得到非常多的固有频率。要振荡回路与外来的某信息信号共振,只要调回路的L值或C值,使其固有频率与外来的信号频率等同。

不同情况的神经元回路,靠回路数目非常多而各有不同的固有频率。外来的信息信号频率不同,在非常多的不同频率的神经元回路中,总有一些回路固有频率与外来的信号频率等同,发生共振。就是说,产生脑信息电波共振的条件总会具备。脑信息电波共振总会发生。因此,脑信息电波共振形成的知识(意识),没有优劣的选择性。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就是这个原因。脑中知识(意识)的优劣,全在环境和后天教育形成的。共振形成记忆之后,也不易改变,所谓思维定势就是这个道理,所以环境和教育的优劣对人一生的影响不能低估。

一个人的大脑,在正常情况下,不愁没有神经元回路与外来信息电波共振。共振时,回路信息信号最强,相当于神经元回路通电,不共振时,就相当于回路断电。每一个神经元回路,只有共振、不共振二种情况,对应于已知的通电、断电二种状态[5],很简单。但总体状态就有21015幂个,是一个非常大的数字[6],足够提供每一状态与人一生中,所有外来信息信号(估计约有1015信息单位)共振。

现在初步推测,一个人一生中,脑子要贮存1015(一千万亿)信息单位。且已知神经元细胞中核糖核酸(RNA)特别多,RNA是结构复杂的生物大分子,它可以组成 不下于1015(千万亿)个有各种特色的型式,用以贮存所有的各种信息,是绰绰有余的[7]。所以核糖核酸分子中的粒子[8],可能就是贮存记忆的物质基础。人与其它哺乳动物的差异,可能就是RNA中粒子对信息的贮存记忆的差异。这种差异是长期(几十亿年或更长)进化积累而形成的。

神经元回路与信息电波共振时,信息信号振动最强,振幅最大。引起回路RNA中粒子能态变化最大,变化的遗留,形成记忆。遗留大,记忆强;遗留消失,记忆消失。

正常人可见光频率在3.9×1014~7.5×1014Hz之间,可听声音频率在20~2.0×104Hz之间。此范围之外,人是感觉不到的。有特异功能的人,他的神经元回路与正常人比较,除具有正常人所固有的频率,还具有红外线或紫外线,或超声或次声范围的固有频率。正常人与外来信息不能产生共振的区域,他能产生共振,能感觉出来。

人由于病变,神经元回路中缺损某些固有频率的回路。因而,对应的外来光信号不能共振,产生色盲或色弱。

脑信息电波共振引起回路RNA中粒子能态变化的大小 ,与共振强弱有关外,还与回路自身生理有关。儿童期,神经元回路处于新生期,较软弱,易变化,变化大,变化遗留时间长,记忆久。老人回路处于老化期,较坚硬,不易变化,变化小,变化遗留时间短,易遗忘 。同一个人,童年经历的事件,到老年时还记忆清晰;老年时,昨天、前天经历的事件,今天却忘得干干净净,就是这个缘故。

遗传问题可能与RNA中粒子能态变化遗留的稳定性有关。RNA中粒子能态变化遗留稳定的,会遗传,不稳定的,不会遗传。稳定不稳定,是长期进化积累形成的,不是人一个生命周期内所能完成的。人认识结构不是生理结构,是后天形成的,稳定性差,例如脑震荡时,记忆会消失,所以认识结构不会遗传。说先天具有认识结构就是说认识结构可以遗传,是不科学的。

5 小结

根据人脑功能探究四个实验所揭示的科学事实和认知规律;又根据相关的许多过去未能解释的已知事实提出假说,能很好地解释许多过去无法解释的已知事实,这些内容组成脑信息电波共振理论,为又好又快培养创新人才,构建创新型社会提供理论依据。但无论是研究方法,还是研究成果的科学性、独创性、可行性、可操作性,都需要同行继续研讨和交流,需要专家评审和指导。

 

 

版权声明:
中国国情在线所提供的文章、图片等内容均为用户发布或互联网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参考,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gqdtck@163.com,我们将在3日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