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以宣传国情国力、关注民生民意为宗旨,为基层提供学习交流、信息咨询服务,系全国信息资讯服务类门户网。
编辑:朱小姐 投稿邮箱:gqdtck@163.com
中国国情在线

疫情助推文化产业“大变革”——民生智库发布文化产业受疫情影响情况调查报告

来源:中国网 浏览:293 发布时间:2020-03-27 15:24

近日,民生智库文化旅游研究中心联合北京企业评价协会、北京文化产业商会共同开展疫情对文化产业的影响调查。结果显示文化产业营收断崖式下滑,第一季度销售业绩损失占比达75.8%,线下经营模式为主的文化产业成为“重灾区”。民生智库研究认为疫情冲击已成为产业升级“助推剂”,此轮“大洗牌”后,疫后将迎来文化产业数字化“剧变”。

疫情对文化产业产生直接冲击

民生智库调查显示疫情对文化产业产生直接冲击,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

1、行业停摆,文化产业复工困难

截至3月中旬,九成以上受访文化企业未全面复工。调研结果显示,疫情期间,91.5%的受访企业未全面复工,仅有8.5%的企业全面复工。疫情发生后, 为防止疫情扩散,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63.8%受访企业主动延缓了复工时间;此外,现金流或资金链出现问题、产业链上下游相关企业复工时间不同步等问题也是企业未实现全面复工的原因,占比分别为46.8%、44.7%。

2、营收困难,文化产业损失惨重

部分文化企业营业收入遭遇断崖式下滑,甚至出现一定时期的零业绩。调研结果显示,所有受访企业预测今年第一季度的营业收入同比呈下降趋势,其中65.2%受访企业预测今年第一季度的营业收入同比降幅超80%,且41.6%受访企业认为今年第一季度的营业收入同比下降100%,出现零业绩。总的来看,影响面大,产生了一定程度的悲观心态。

疫后文化产业将迎数字化“剧变”

七成以上受访企业2020年第一季度净利润缩水5成以上。受疫情影响,今年第一季度受访企业净利润下降明显,76.5%受访企业同比下降50.0%以上,净利润增长基本为零;4.9%受访企业同比下降30%-50%;8.6%受访企业同比下降15%-30%。

2020年第一季度文化产业损失惨重,销售业绩损失占比达75.8%。调研结果显示,受访企业预估第一季度最大损失可超8000万元,平均损失可达258.7万元。相对来说,目前大多数文化企业及外部沟通合作还是以线下进行为主,销售工作受阻,意味着文化企业收入大大减少,受访企业销售业绩损失平均达到241.9万元,在整体损失中占比为75.8%。

疫后文化产业将迎数字化“剧变”

3、存续艰难,流动资金供血不足

7成以上受访企业现金流仅够支撑3个月。成本损失、收入遇阻,现金流成企业生存最大考验。调研结果显示,受访企业中,72.5%受访企业现金流难以支撑超3个月,其中39.1%受访企业仅能支撑1-3个月,33.3%受访企业表示现金流撑不过一个月。此外,6成以上受访企业资金获取渠道不畅通。

针对现金流短缺的问题,大部分受访企业计划采取现有股东提供资金(42.6%)、延迟支付款项(41.2%)、停产歇业(38.2%)、裁员降薪(33.8%)、民间借贷(32.4%)、银行贷款(30.9%)等方式应对,仅有10.3%受访企业计划采用市场融资的方式应对这一难题。这表明传统的股权融资渠道很难在此次疫情中发挥作用,各类文化企业应大力拓宽融资渠道,解决现金流短缺问题。

文化企业对扶持政策的诉求

民生智库调研认为应对疫情期间受损,文化企业在疫情防控、政策支持、企业运营、资金获取、政策制定及宣传落实等方面有所需求与期待。

首先,提供疫情防控补贴是企业在疫情防控方面的主要诉求。面对此次疫情,52.2%受访企业认为自己的防疫物资储备不充足,其中36.2%受访企业认为有一定欠缺,15.9%受访企业认为非常欠缺。而在疫情防控方面,受访企业最希望得到政府帮助的是提供针对疫情防控工作的补贴(67.2%);其次是加强对企业疫情防控指导,明确疫情防控标准和实施细则(41.8%);帮助企业调配口罩酒精等复工所需的防疫用品(40.3%)。

其次,减税降费是企业在政策支持方面的主要诉求。面对现金流压力,企业政策呼声最高的是 “减税降费”(83.6%)。其次为 “适当延缓缴纳养老保险(62.7%)”、“适当返还失业保险(59.7%)”。对于不见面即可办理申报审批的线上政务服务,以及“促进项目落地,提高审批服务效率”也有很强的需要。

疫后文化产业将迎数字化“剧变”

第三,降低运营成本是企业在运营方面的主要诉求。在企业运营过程中,文化企业呼声最高的是提供房租、水电等补贴或者减免房租,占受访企业总量的67.2%。对于政府层面降低税率、阶段性免征企业 增值税及附加税,对于防疫期间购买防疫物品给予补贴、允许企业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自行决定复工时间等方面期待也很高。

最后,降低中小企业贷款门槛是企业在获取资金方面的主要诉求。疫情对企业造成的短期资金压力较大,获取资金支持是受困企业最大的诉求,其中最迫切的诉求为降低中小企业贷款门槛(67.2%)、适当给予财政贴息支持(64.2%)、适当减免疫情期间贷款利息(47.8%)等。

疫情对文化产业发展产生长远影响

民生智库研究认为此次疫情在对我国文化产业造成短期冲击的同时,也可能是推进产业升级的转机,对文化产业发展产生长远影响,如行业重新洗牌;文化产业朝着智能化、线上化发展;文化形式、内容变化;文化产业转型升级等。

疫后文化产业将迎数字化“剧变”

1、文化产业将经历重新洗牌

此次疫情在给文化企业经营带来困境的同时,也将加快文化行业的重新洗牌。营收锐减、资金链断裂、融资困难的中小企业将被大量淘汰,部分优质企业将会通过兼并重组实现市场份额的扩大,在此次疫情中脱颖而出,进一步增强自身的竞争优势。通过疫情的洗礼,实现行业出清,提升行业集中度,对于增强产业国际竞争力、迅速做大做强我国文化产业也未尝不是好事。

 2、数字文化产业加速发展

受疫情影响,不同经营模式的文化企业出现两极分化的现象:以线下经营模式为主的传统文化企业遭受了重创,而以线上经营模式为主的数字文化产业,比如网络游戏、网络视频、数字音乐、在线阅读等新型的文化业态将则来高光时刻,数字文化产业不受物理空间制约、随时随地按需消费的优势进一步凸显,以此为契机,以线下经营为主的传统文化企业将加快数字化进程,我国数字文化产业的发展将驶入快轨道。

 3、文化产业转型升级加速

此次疫情还将成为加速文化产业转型升级的一个契机。第一,文化形式有所创新。依托5G、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虚拟现实、区块链等数字技术,抖音、火山、快手等众多平台推出了大量网络文娱消费模式,比如云综艺、云蹦迪、云尬舞、云演唱会等新型模式。此外,云展览也在众多博物馆隆重登场。第二,文化内容有所更新。目前很多文化企业运用大数据等手段,研究居民群众文化消费的需求及心理,不断更新文化内容,推动文化产业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

建议疫后多方推进数字化变革

文化产业,尤其是以线下经营模式为主的文化产业是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冲击的“重灾区”之一。文化产业既要立足当前,应对当前经营困境;也要着眼长远,向高质量发展转变。民生智库建议从政策扶持、市场机制、产业升级三个方面大力推进数字化变革,最大程度降低疫情冲击和影响,早日走出生存困境,迎来产业发展的春天。

1、政策:最大限度利用各项扶持政策

针对因疫情影响而陷入经营困境的文化企业,国内不少省市(包括北京、上海、陕西、江苏、浙江、湖南等地)已相继出台了相关促进文化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包括减免房租、税收及缓缴社会保险费用,适当下调贷款利率、延长还款期限、降低融资成本、增加信贷投放、担保等金融扶持,鼓励网上办事、优化行政服务等,这些短期救市之策对产业复苏有重要作用,但着眼于产业长远发展,相关部门应该借机开展研究,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产业发展规划、市场机制梳理、市场秩序整顿等方面出台相关政策,促进产业良性发展。文化企业则应该充分利用政策红利,积极开展自救,同时筹划企业升级转型的长远之计。

2、市场:发挥价格调节机制作用,加强消费引导

首先,适度放开价格管制,建立灵活的定价机制,刺激行业快速复苏。疫后复苏是一个缓慢的过程,消除公众恐惧心理,刺激消费意愿是行业复苏的第一步,通过价格促销等市场营销手段,引导公众释放消费需求是行之有效的手段,但在文化行业的某些细分领域,市场化机制并未完全建立,以现场演出的票务市场为例,目前政府过多介入价格管制,不利于市场机制的发挥,不利于激发演出市场活力。适时推出动态定价机制,可以纠正现有的固定限价所造成的供需失衡、市场乱象等不合理现象,促进行业快速复苏,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其次,“内容为王”仍是文化产业的核心竞争力。随着人民群众对高品质文化产品的需求越来越旺盛,那些在网络全民化时代初期以求新求奇求变为主的粗糙、低俗的产品内容已经逐渐过时。以游戏行业为例,受疫情影响,游戏领域出现了短期的逆增长态势:游戏用户规模和营业额均呈现大幅度增长,但若想转化为长期效益,网络游戏经营商必须大力提升创意能力和制作水平,向优质内容进发,告别“唯流量”时代。

3、产业:构建绿色智能新生态,创新消费业态

随着数字化、智能化、5G、云计算、虚拟技术、人工智能、大数据、虚拟现实区块链等数字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数字文化产业加速发展更具可行性。建议文化产业抓住数字技术变革的机遇,加快推进新一代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构建线上线下相辅相成的新生态。同时,建议将数字信息公开的立法提上日程,在保护信息安全的基础上推动信息公开,促进信息自由流动,为基于数字文化产业而产生的全新生产消费业态的发展提供法制基础。

“福兮祸之所倚,祸兮福之所伏”,此次疫情影响深远,只要我们善于危中寻机,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就能把握文化产业转型带来的各种机会,探索出数字化时代文化产业变革和发展的新路径。

附:调研样本概况

本次调研数据涉及企业涵盖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37.2%)、会展类(24.5%)、广播电视电影服务(23.4%)、文化演艺服务(17.0%)、文化休闲娱乐服务(13.8%)、文化信息传输服务(11.7%)、新闻出版发行服务(9.6%)、文化用品的生产(8.5%)、工艺美术品的生产(5.3%)、其它(11.7%)等9大文化细分行业;我国文化产业仍以传统的线下经营模式为主,占比66.0%;以上年度营收1000万以下的受访企业居多(85.1%),其中,上年营收低于200万的企业占比47.9%;小微规模文化企业较多,占比90.4%;民营企业、外资企业和私营企业分别占比90.4%、1.1%和8.5%。

疫后文化产业将迎数字化“剧变”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版权声明:
中国国情在线所提供的文章、图片等内容均为用户发布或互联网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参考,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gqdtck@163.com,我们将在3日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