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的相关要求真正戳到了督查检查考核形式主义问题的要害。督查检查考核能够改善干部队伍作风,推动各项政策落地落实,激励广大干部担当作为,是地方抓好工作落实的“指挥棒”。但是,一段时期以来,不少地方使用这根“指挥棒”时出现跑偏。
“指挥棒”务必精准,不能过多过滥。但在有的地方,督查检查考核数量多、名目多、形式主义的东西多,给基层增加了无谓的沉重负担。有的县一年接受300多次督查检查,一年的迎检资料文印费高达十几万元,许多基层干部加班加点忙于填写各类台账资料,空耗基层干部的精力,甚至影响了主业。
“指挥棒”要督在实处、查在“七寸”、考在要害。但有的督查检查考核却坐在会议室,“深入”办公室,紧盯开了几次会、写了多少工作日志、记了多少台账、拍了多少“留痕”照片,却不深入基层,不深入群众,深层次的问题不想找、不会找。
“指挥棒”应该是上级帮助下级的“助力泵”。但有的地方通过各种名目,甚至夹带私货,用一些没有必要的督查检查考核来“责任下压”,把责任“甩锅”给基层,成为推卸责任、转嫁压力的“避风港”。
“指挥棒”要指准方向,指对方向。但在有的地方,本用来破除形式主义、改进工作促进落实的督查检查考核,却浮在表面,重痕迹,轻实绩,不仅自身跑偏,还带偏了基层,导致基层以形式主义应对形式主义,产生不良示范,造成恶性循环。
《通知》指出了关键问题,尤其是“三个转变”抓住了牛鼻子,将对基层减负、干部作风改善、治理能力提升带来明显帮助。
从重过程向重结果转变,意味着对基层的督查检查考核不再唯材料、唯台账、唯表格、唯留痕,不再只紧盯着基层干部的工作过程,而是偏重考核工作成效。这能够有效减少大量针对过程的督查检查考核,从过去的督查考核泛滥转变为考少、考精、考重点,为基层切实减轻负担。
从以明查为主向明查暗访相结合转变,意味着阵仗声势大、层层听汇报、大范围索要台账资料等做法必须被纠正,浮在表面、做样子的督查检查必须被杜绝,这既能有效减轻基层迎检、陪同的沉重负担,也能促使督查检查沉到一线,找到真问题,发现好典型,改善干部队伍作风,了解群众诉求,激励干部干事创业积极性。
从一味挑毛病、随意发号施令向既发现问题又帮助解决问题转变,意味着上级不能再一味通过督查检查把责任推给下级、甩锅给基层,既倒逼督查检查考核要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寻找解决问题的对策,更倒逼上级部门必须承担起帮助基层解决问题的职责,有效切断以形式主义整治形式主义的恶性循环。
我们坚信随着“三个转变”落实落细,整治形式主义工作将不断取得新成效。(评论员 周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