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总理温家宝23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在2009年和2010年大幅压缩的基础上,2011年继续压缩中央部门“三公”经费预算,今年6月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报告中央财政决算时,将中央本级“三公”经费支出情况纳入报告内容,并向社会公开,接受社会监督。
“三公”经费,历来为广大公众所高度关注,原因就在于不透明:其一是数额庞大;其二是奢侈浪费严重;其三是有腐败现象存在。
中央部门公开“三公”经费,体现了中央建设廉洁政府的决心。作为最为重要的政府信息之一,“三公”经费公开,本质上是维护和扩大公民的财政预算参与权。而财政就其本质来说,是政府受公民之托履行公共服务的责任,因而具有强烈的“大众化”属性。创造条件让人民监督政府,信息公开是重要前提,是增强政府公信力的关键所在。
有理由相信,在中央部门公开“三公”经费之后,地方各级政府公开的步伐也将加快。按照颁布近3年的《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如果各级政府对于信息公开,依旧以压力太大和准备不足作为借口,再无道理。
公开“三公”经费是破冰之旅。中央部门公开的步伐已经迈出,各级地方政府也必须跟上节奏,公开的账目最好能够细化,能够让公众看得懂。“三公”经费不仅仅是公开的事情,还得看怎么公开。公开“三公”经费,不仅仅是公开预算科目,而且要公开其他支出方面的情况。
公开只是第一步。中央部门“三公”经费除了公开,还有一个关键词是“压缩”。公开“三公”经费,能从制度上倒逼“三公”经费的压缩。压缩“三公”经费,要有“一竿子插到底”的劲头。除了中央部门,省市县乡地方各级政府部门也要有压缩“三公”经费的硬指标,一起晒“三公”经费的账本。那样,下级为上级主动买单的积极性会大大削弱,就不会出现某级政府部门本级“三公”经费压缩了,出成果了,而下级政府部门的“三公”支出却大幅增加的恶性状况。
让“三公”经费阳光化,既是民意所盼,更是制度之需。温家宝总理曾多次指出,“三公”经费也关系到反腐败问题,应该管得住,必须管得住。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全社会应当像关注民生问题和三农问题一样关注“三公”经费,才能越来越公开,越来越压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