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网】(见习记者 蒋昕捷)针对近日媒体报道部分人士自述感染疑似“阴性艾滋病”一事,卫生部网站4月6日晚间发布通报称,目前可排除该人群感染艾滋病病毒,也没有证据支持该人群所述疾病具有传染性和聚集性。
卫生部通报称,2009年6月以来,陆续有群众向卫生部反映称自己出现类似艾滋病急性期的症状,认为感染了艾滋病病毒或未知病毒。2009年9月至2010年1月,中国疾控中心专家通过网络与该人群取得联系,并招募59名“自述疑似艾滋病感染者”自愿接受第一次调查。
调查结果显示,该人群艾滋病抗体检测均为阴性。考虑到调查对象自述症状与XMRV病毒(异嗜性鼠白血病病毒相关病毒)导致的慢性疲劳综合症临床症状相似,59名调查对象还接受了XMRV病毒检测,结果均为阴性。
但检测结果未得到该人群认可。尽管他们多次艾滋病病毒检查均显示阴性,临床报告也显示“无明显的器质性病变”,但仍坚持认为自己感染了艾滋病病毒或未知病毒,“阴性艾滋病”由此得名。
2009年10月14日,《南方都市报》以《活在“未知病毒”阴影下》为题,报道了这一群体。此后,《大河报》《新快报》等媒体相继做了报道。根据媒体的报道,这个群体中相当一部分人发生过高危性行为。
从该人群中采集的血液标本,还被中国疾控中心送到美国相关实验室进行病原学检测。美方反馈称,已经检测的样本艾滋病抗体均为阴性,尚未检测到相关致病病原体。
在第一次调查的基础上,卫生部又于2011年2月-3月,在北京、上海、江苏、浙江、湖南和广东六省(市)开展了“自述疑似艾滋病感染人群”流行病学调查。目前共调查40人,其中包括曾参与过第一次调查的15人。结果显示,调查对象主诉症状与临床体征不相符合,大部分调查对象及密切接触者均能正常工作和学习,一年内仅两人因扁桃体疾病住院,未出现因其他严重疾病而住院或死亡的情况。
不过,卫生部门和部分专家的努力仍未消除一些人士对“阴性艾滋病”的恐惧。2011年4月4日,香港《东方日报》甚至以《惊世阴滋病杀入港》为题在头版刊发报道称,患者感染“阴滋病”后,会出现淋巴肿胀、皮下出血、舌苔生绒毛等症状,无法根治,传染病专家对该病毒毫无头绪,病毒却不断扩散,内地至少有六个省市发现该病毒,患者多达数千人。
该报道还称,怀疑感染病毒的港人汪先生与认识半年的香港女网友发生一次无保护措施的性行为后,从去年11月起出现淋巴肿大等症状,但到医院进行多项检查后,结果均表明没有感染艾滋病或性病。
这一报道刊出后,很快就在微博等网络平台上传播,亦引起中国内地及东南亚地区的广泛关注。
4月6日,卫生部通报刊发当天,一位化名杨诚的牵头人接受财新记者采访时称,他目前保持联系的“患者”群体有200多人,他们认为卫生部门组织的相关检查项目多为常规项目和艾滋病病毒检测,此次通报结果并不让他们信服。
由于这群“病友”大多认为其“感染”的“未知病毒”可通过唾液传播,杨诚在微博上公开建议,要使大家相信该病非传染病,除非卫生部官员、相关专家与“病友”共餐。
“假设官员们同意吃这顿饭,你们就认可这不是传染病了吗?”财新记者问。
杨诚沉默了一会儿。然后,他如是回答:“根据我们掌握的情况,吃饭是会传染的。但就像官员愿意跟艾滋病人握手一样,这至少表现出一份诚意和姿态。”
在卫生部通报刊发之前,新闻发言人邓海华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阴性艾滋病”在网上已经炒了好几年,实际上是一些人“恐艾”症状的表现,根本没有什么新的未知病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