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6月16日,正值“父亲节”。这天,我与好友申屠年、夏良坤一起,在富春江书院院长何喜报的陪同下,专程去横槎村参观何氏宗祠。横槎虽然地处山区,但公路宽阔, 交通便捷,一下车便是目的地。仰头望去,一座雄伟壮观的何氏宗祠就呈现在眼前。宗祠正门上方牌匾“何氏宗祠”四个大字,苍劲磅礴,两旁分别挂着杭州市原副市长何关新和何虎将军题写的“庐江世泽”、“贤孝流芳”匾额。
作者(中间)与何亦祥老师等朋友合影
我们跨进宗祠大门,几位何氏长辈早在等候。他们带我们参观了祠堂内部情况后,退休教师何亦祥详细向我们介绍了横槎何氏历史渊源和何氏宗祠的建造过程。
富阳家族第一祠
亲临现场,回来后又查阅了《富阳祠堂》一书,无论是祠堂设计风格、建筑质量、建造规模、投资之多,都可堪称富阳第一。
据何亦祥老师介绍,何氏宗祠初建于乾隆年间(即1761年左右),虽几经维修,但终因年份久远,破损老旧。两年前,由何氏后裔何亦良等人牵头,决定重建。经上级有关部门批准,于2016年动工兴建。
何亦祥老师介绍建祠过程
何氏宗祠由设计古建筑而著名的“浙江古风建筑公司”设计,总面积2016平方米,总投资1600余万元。五开间,间宽28米,深72米,三井。与众不同的是116根上下等粗的柱子,以及大梁均从国外进口,经在江苏张家港加工后,分90多辆(次)大货车运来。其中戏台上一根大梁,原木直径一米、长10米。堪称“富阳第一大梁”。天井铺地的石板由桐庐购入,等长5.26米,美观大方。祠堂明亮宽敞,壮严肃穆,精华壮观。
建祠堂彰显了何氏家族凝聚力
横槎何氏家族新建祠堂,花费了极大的精力、财力,国家、集体对此没一分钱投入,靠的何氏族人的齐心合力。何老师说,建祠堂化费1600余万元,均是何氏族人每家每户自愿捐助,累计有2109人捐款。其中5位老板捐款100余万元以上,最多的捐款三百万元。户捐10000元的比比皆是。更感人的,远在广东办企业的何雪娟2017年专程从广州赶来,携现金100万元捐赠何氏宗祠建设,还将儿子婚宴省下来的100万元,又捐赠给何氏宗祠,感动众人。常安镇有个烧酒匠,得知何氏要建祠堂,亲自上门捐款1000元。期间,一位在帮助建祠堂的江西工匠,也被何氏家族的团结精神所感动,拿出800元表示心意。
建章立制,堪比“纪委”
横槎村早在2016年就设想重建祠堂,意见统一后,首先组建了领导班子。重建祠堂工作正式启动后,经民主产生、组建了有七人组成的财务管理小组,由何增国任财务总监。会计、出纳分别由何国荣、何建斌担任,并制订了严格、完善的的规章制度。几年时间,这些何氏后裔不拿分文工资,坚持按制度办事。平时去外地联系工作与考察,均由何氏企业老板自己开支;各类工程通过招标实施;各项支出按规章支付,账目定期公布,深得族人信任。
“何氏宗祠”成了弘扬族人文化的场所
“树有根,水有源”。可以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家族文化。家族文化,指的是一个家族的共同价值观、习俗和历史记忆,是一种特定的文化共同体,孕育着属于家族的人文精神、道德观念和生活方式。
细观何氏宗祠内部陈列,不难发现横槎何氏的优秀历史文化。
祠堂内首先展示的始祖何友良,为元代进士(相当于现在的厅级干部)。他为人正直,爱民如子。退位后,于1274年定居湖源(现常安横槎),至今己有750余年历史、繁衍成族。何氏家规家训,严格朴实,催人奋进。特别是尊老爱幼、甘愿奉献、文化礼仪、关心族人等民风,代代相传。在优良家风的熏陶下,何氏后裔人才辈出。至今,何氏副局级以上任职的干部就有26人。近年出现的“浙江道德模范”何俊斌,“杭州市见义勇为勇士”何郑杰,就是横槎何氏后裔。还有许许多多好人好事,都一一呈现在何氏宗祠展厅内,激励后人。
横槎全景图
何氏宗祠,硬件建设恢宏大气,软件布置十分精美。楹联匾额都是书法名家和名人书写,前来参观考察的客人络绎不绝。2024年7月22日远在法国、美国的朋友也慕名前来参观,外国友人对中国深厚的宗祠文化非常赞赏。今后,横槎“何氏宗祠”可以与湖源“龙鳞坝”,上臧“小九寨”等景点连在一起,开辟一条美丽乡村旅游线。(姚太谟)
参观何氏宗祠合影留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