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以宣传国情国力、关注民生民意为宗旨,为基层提供学习交流、信息咨询服务,系全国信息资讯服务类门户网。
编辑:朱小姐 投稿邮箱:gqdtck@163.com
中国国情在线

“作家之家”闻思录

浏览:73139 发布时间:2025-03-10 16:58

孙华伟

初春时节,塞上宁夏。

我应吴忠市某单位之邀,在军旅作家刘志海先生的陪同下,来到位于青铜峡市陈袁滩镇的农家新居,参加一个征文评审会议。我们边聊边走,通过楼亭环绕的广场,很快来到了一处花园式院落。在院落大门前,只见“新时代文明实践点—青铜峡作家之家”几个大字赫然入目!进入院落,我与在此等候的多年文友、吴忠市作协副主席孙海强、董永红及征文评审负责同志郭佳欣握手寒暄。期间,刘志海先生特别向我介绍了这处院落的女主人、青铜峡“作家之家”创办人鲁兴华。故人相见,分外高兴。其实,早在十多年前,我们就曾见过一面。当时,我在驻宁某部政治机关工作,她是青铜峡市文化馆的专业作家,我们应邀一同参加向吴忠市图书馆捐赠文学著作活动,因此颇有印象。鲁兴华热情地带我参观,先看一层,再看二层,对她创办的“作家之家”做了简要介绍。看得出来,她对这项文化事业非常热爱,投入了极大的精力与财力,也遇到很多不为人知的困难与处境,但乐观的她总算坚持了下来。

创办“作家之家”的缘起,离不开鲁兴华的父亲和兄长的影响。其父鲁忠义一生酷爱读书写作,不仅有多篇诗歌、散文、调查报告在报刊发表,还编著出版了20万字的文学作品集《古峡情思》。其兄长鲁晋从宁夏大学毕业留校,先后担任多个党政部门主要领导职务,不仅有多篇文章在报刊发表,而且主编出版了《春风化雨》《光荣与希望》《磨难也是财富》等多部著作。2016年12月12日,鲁晋在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表彰大会上受到习近平总书记的亲切接见。此外,鲁兴华所在家庭先后荣获首届全国书香之家、全国五好文明家庭、宁夏最美家庭、十佳学习型家庭等多项荣誉表彰。因此,鲁兴华家可谓典型的书香之家,藏书多达上万册,受浓厚书香氛围的熏陶与父兄的影响,她自幼就喜欢阅读与写作,工作后更是走上了专业创作的道路。2018年,在家人的支持下,鲁兴华自筹资金创建了宁夏首家民间文艺创研基地青铜峡“作家之家”,并逐渐成为宁夏乃至西北地区的一个文化亮点。

这处“作家之家”共有坐北朝南的前后两个院落组成,总面积450平方米。其中,前院主楼为主要活动阵地,该院落由两个区域组成,一为亭院,二为主楼。亭院名副其实,建有一处木质长亭,可围坐小憩或交流。主楼共两层,正门前有一走廊,北墙上悬挂着宁夏各级政府有关机构授予的牌匾,地面及窗台上摆放着鲜艳夺目、生机勃勃的花草,让人心旷神怡;一层为接待正厅,四周墙面悬挂着宁夏本地及全国多位著名作家的题词及书法作品,内设展览厅、作家书屋等;二层为多功能会议厅,内设培训室、创作室等。位于“作家之家”后侧的院落主楼,则收藏了大量红色书籍,并设有红色阅读室。鲁兴华还重点打造了“作家书屋”,配备了笔墨纸砚、琵琶笛子等,让各界人士、当地市民在作家之家体验名家讲座、图书借阅、休闲娱乐的同时,还能享受到社会公益服务。

“作家之家”建成后,秉承“加强阅读引领,培育文学新人,践行志愿精神,传播先进文化”的宗旨,面向文学爱好者、居民群众、青少年学生、机关企事业单位干部职工等广大群体免费开放。先后组织“红色文化”进社区、进乡村、进校园,“乡村振兴·文学助力”“赠书倡读·激扬阅读”“写作公益培训班”等各种公益活动近百场;举办“文化大讲堂”“阅读分享会”“读书与家风”“校园小作家”等多种主题活动,累计受益人群高达7万人次;多次发起捐书助学、帮扶帮困、走访慰问等献爱心活动,其志愿者队伍由成立之初的十余人扩大到近百人,帮扶和指导具有写作潜力的困难学生60多人,捐书6000余册,捐赠学习用具、生活用品上万元;面向广大文学爱好者举办“文学照亮生活”公益大讲堂,开办青年作家读书创作公益培训班40多场次,目前已有重点培养的100多名青年文学爱好者先后被各级作家协会、评论家协会及相关协会吸收为会员,学员创作的近400篇作品在区市及国家级报刊发表。随着时间的变化和积累,鲁兴华和她创办的“作家之家”成为“精神家园”“诗和远方”的代名词。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鲁兴华和她创办的“作家之家”,发挥的作用和社会影响力越来越大,也赢得了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的肯定与表彰。“作家之家”作为宁夏首个民间文艺创研培训基地,也是青铜峡集自然生态、人文旅游、文化交流于一体的新地标。宁夏作家协会、宁夏诗歌学会、银川市文学院、吴忠市作协、青铜峡市作协、文化馆等将其列为文艺创研基地。吴忠市委宣传部“吴忠文化大院”、青铜峡市政协“委员读书活动基地”、青铜峡市委宣传部“新时代文明实践点”、青铜峡市文化旅游体育广电局“塞上文旅研学基地”、青铜峡市总工会“职工文化教育实践基地”等先后在此落户。2021年,“作家之家”开办的“青年作家读书创作”公益培训班,被中国作家协会评为年度文学志愿服务示范性重点项目“优秀项目”;2023年8月,鲁兴华被全国文学志愿服务联席会议办公室表彰为“文学志愿服务优秀志愿者”。

在书香氛围浓厚、令人流连忘返的“作家之家”,我倾听着鲁兴华娓娓道来的介绍,注视着“作家之家”厅墙上悬挂的一个个牌匾和荣誉证书,再看看鲁兴华柔弱的身躯,我感佩不已,深为叹服。鲁兴华与我加过微信后,发来了她的简介: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宁夏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吴忠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作家协会副主席,青铜峡市政协委员。迄今创作出版小说集《旅途》《“骆驼”的罗曼史》(合著)、散文集《为你开门》三部文学作品集。在《小说选刊》《作家文摘》《小说月报》《小小说月刊》《读者》《海外文摘》《朔方》《安徽文学》以及人民日报客户端、学习强国等发表或被转载文学作品约计120万字。短篇小说《一只羊的独白》荣获全国“梁斌小说奖”二等奖。小小说《兔冢》荣获“善德武陵”杯·全国微小说精品奖二等奖。我没有想到,鲁兴华在主持“作家之家”繁忙工作的同时,竟还能挤出时间,创作发表这么多的作品,取得这么高的文学成就。在为她点赞喝彩的同时,我也了解到她的艰辛不易。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从“作家之家”返程的路上,我深深地思考这样的问题:作为一个作家、评论家与社会活动家,作为一介身轻体弱的女流之辈,已经退休的鲁兴华坚持多年投身精神家园建设,默默奉献着汗水、财力和生命的光阴,在“一切向钱看”的今天,文化事业将何去何从?她的坚持究竟有没有意义?其作用和意义又在哪里……当天晚上,我辗转反侧,持续思考着关于精神与物质、理想与现实、文学与人生的命题。

平心而论,长年在北京工作,我与中国作协所属部门有过一些交往,也应邀参加过不少省市文学团体组织的文化艺术类活动,对于县区一级文联、作协的运行情况更是非常了解。总的感觉是,中国作协自不必说,省市级的文学团体工作条件尚可,县区级的文化团体的保障普遍较弱,乡镇文化团体条件可谓最差,以至于到了可有可无的地步。就像有人调侃的那样,基层文化工作的现状是“喊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若问其原因,得到的答复往往是“既没人,又没钱!”

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虽然人口有下降的趋势,但目前似乎并不缺人,尤其不缺投机钻营的聪明人。尽管经济发展有波动,但我们似乎也不缺钱,全世界的奢侈品主要依靠国人来消费。我们似乎也不缺文化和价值观,尤其不缺“外来文化”和“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更不缺夸夸其谈的“砖家”。在很多地方,也不缺各种类型的“富翁之家”“名媛之家”“豪车之家”,但像鲁兴华这样的“文化大院”“作家之家”“精神之家”着实是凤毛麟角。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是的,世界飞速向前,而我们已经缺失了太多文化层面的东西,人们的精神信仰正面临着不同程度的崩塌。我们是有着五千年的文明,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但如果不加以高度重视并切实改进,我们的文化自信从哪里来?如果没人去坚守、学习和传承,中华文明不就面临断绝的危险吗?民族的未来又在哪里?我由此听到一声呐喊:面对汹涌的外来文化和西方思潮的侵入,面对“拜金主义”“消费主义”的横冲直撞,文化事业才更值得珍视,文学艺术才尤其宝贵,人们的精神生活才更需要守护,因此鲁兴华的坚持不但有意义,而且意义非凡!

在我看来,鲁兴华们投身文学事业、建设精神家园的意义,远胜于修一条宽阔的马路,远高于建一栋漂亮的大楼,远大于搞一项所谓的重点工程。因为放眼望去,人们对这样的做派似乎已司空见惯:铺设一新的马路,突然被一次又一次地“开膛破肚”;建设完好的高楼,过不了几年就面临新的规划,变为一个大大的“拆”字;上马的重点工程可能成了“无所谓工程”,因为随时会有新项目来替代……一个团体、一个社会做事的出发点,究竟是要光鲜亮丽的显绩,还是要润雨无声的潜绩?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所做的事情,到底是做一两天、一两年,还是十年百年?初心不一样,结果当然也是不一样的。  

对于多年不见的鲁兴华,尤其是她长期对于文化事业的执着付出,我由衷地充满理解与敬意。为此,我向她特别赠送了王继庭总编、李印功副主编专门安排快递寄来的《华文月刊》杂志,并主动提出:如果有需要,我愿到“作家之家”义务讲课。两天后,鲁兴华打来电话,正式邀请我去讲一堂文学创作谈,时间由我来定,并强调说:“讲课是没有报酬的啊!”我笑着回答:“我愿意为奉献者做奉献!”

之所以支持鲁兴华,是因为我知道,她正做着一项伟大而长远的事业,那就是为人们的精神家园守护一方栖心之地。

(作者系中国传记文学学会会员,青年散文辞赋家)

版权声明:
中国国情在线所提供的文章、图片等内容均为用户发布或互联网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参考,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gqdtck@163.com,我们将在3日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