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画自进入中国以来,经过长期的发展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后,中国油画呈现出多元格局,百花齐放的局面。当代的油画家在苦苦追寻东方与西方、古典与现代、寻找理性与感性、科学与艺术的黄金分割点,正创造着具有时代精神和个性特征的作品。油画家张肖如是当代油画家中具有鲜明特征的一员。
张肖如2000年从河北师范美术系毕业,怀着对艺术的憧憬和自己的梦想来到北京,来到宋庄——这个世界闻名的原创艺术区。一个人到北京打拼,不易;一个女孩子到北京追梦更是艰难。张肖如刚来北京知名度不高,市场不认可,首先面临的生存问题。没有办法,她只好凭着自己的绘画技艺,暂时着给画廊画行话为生。在艰苦生活的同时她没有忘记来北京的初衷。2007和2008年,怀揣着几年的积蓄,更带着自己对艺术的执着与更高的追求,两次到中央美术学院徐悲鸿画室研修学习。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在中央美术学院的研修,提升她的绘画技艺,境界和格局得到相应的提高。张肖如的作品逐渐的被国内外的藏家认知、认可。《窗前静物》被荷兰收藏家收藏;《古城》被德国收藏家纳入囊中;《纯真年代》被美国收藏家收藏;作品《四季之声》系列被西班牙藏家收藏等等,邀约张肖如去创作油画的国内各大博物馆络绎不绝。
作为女性艺术家,张肖如有着女性特有的细腻、静雅和对客观世界独有的敏感与亲近。其作品内容和风格上,追寻纯真、向善、唯美的艺术本源,也反映着她对世界和人生的理解与感悟。山村的小路、斑驳沧桑的大门、京城的胡同、静物花卉都成了她作品的主角。作品色彩灵动,笔触酣畅,构图匠心独运,写意与写实相得益彰,张扬着印象派的光芒,给观者以美的享受,心灵的升华,从当今喧嚣的世界沐浴在久违的精神家园。
古代先贤讲: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对于张肖如来讲,两者是相辅相成,兼而有之。每天晚上在创作疲惫之时,她都会燃起檀香,泡上香茗,手捧卷书静静的品味。在丝竹声中,沉寂在艺术的海洋,吸取前辈大师留下的宝贵的艺术创作理论,与前辈大师进行心灵的对话。这一刻她是放松的,精神是愉悦的。阅读是张肖如的一大爱好,这个爱好早在上学期间已经形成。当然,她读书的口味也比较杂、兴趣广。不仅有专业的理论方面,还涉及文学、小说、历史著作、建筑史、音乐史等
阅读对张肖如的油画创作,有着千丝万缕的影响,有些是潜移默化,有些则把文字直接转化成画面。她自己说:“想画就画了,没有什么特别的刻意经营,至于最后画面的效果,有的可控,有的完全超脱”。“每个阶段把握好就可以,当然有时也没有在把握当中”。她画画的时候看起来很专注,其实画画都是水到渠成一样的自然。真正的思考的时间,是来自广泛的阅读,有时看书的时候,她就会联想到她的画该如何进行。
即使时间如何的紧张,生活的压力再大,张肖如每年都会去写生、采风、创作、交流。她认为有了理论还是不行,必须和实践相结合,大自然的雄奇的山峦、逶迤的河流、山间的小路、蜿蜒的溪水、静谧的村庄等都能带给她无限的创作欲望。祖国的名山大川和城市农村很多的地方都留下了她的脚印。大量的写生和游历,殚精竭虑的构思,不断的肯定,再不断的否定,不断的丰富自己的艺术语言,探索能承载自己心灵的表现方式和风格。老天不负苦心人,近年张肖如创作的出一组花卉静物,收到业内专家的好评。作品采用中国传统山水的散点透视构图,用西方特有油画表现技法,借鉴中国工笔画精巧细致,三者共存融合。画面柔美婉约,意境恬逸优美。画面融入了中国传统文人画的元素及一些日常的装饰物品。充分表现张肖如用西方素材却处处隐含着中国传统的内涵。把斗室之中,墙角厅隅,一花一草,茶壶茶杯,竹编藤椅,花盆铁艺等生活用品通过画面的形式展现给大家。给人一种静的享受,在繁杂的生活中寻找内心中的情趣与幽雅,也是表现了她与生俱来来文人的情趣和思维。
这一切或许都来源于内心的宁静与淡泊。她以另一种心境来理解大千世界、来理解艺术,可以看到其对人生、对艺术的虔诚。她的画在浮躁的现世给人以宁静,她的人在喧嚣的当下给人以纯真。她的画好看、耐看、有禅意,相信她还会在艺术道路一直走下去,更会出经典的作品,因为她还年青,一直在路上。(王小宽)
张肖如简历:职业画家,1980年生于河北石家庄,2001年毕业于河北师范大学美术系,2008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徐悲鸿画室。现居北京,为北京油画学会会员,中国少数民族美术促进会会员,世界般若书画家协会理事。其作品《窗前静物》等被荷兰收藏家收藏,作品《故城》被德国私人收藏,作品《纯真年代》被美国收藏家收藏,作品《四季之声》系列被西班牙收藏家收藏。